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呢?王朝翻覆,沧海桑田。而斗拱——这一古代木构建筑上的神秘构件,同万事万物一样,它曾简约亦曾繁复,经历过兴盛又黯然衰落。它为时代所影响,也映照着历史的断面。云谲波诡,斗拱千面,静静地昭示着这千变万化的世间。
宋元时斗拱的量词为一“朵”,到明清称一“攒”,从量词的变化,亦可见后来斗拱之繁复细密。但这看似复杂外观之下掩盖的是日趋模式化的构造关系。
除了量词的不同,斗拱的名称同样也有变化:宋时斗拱还叫做“铺作”,清代则只称“斗拱”。铺作是从构造关系上命名的:一层斗一层拱的铺叠起来;而斗拱则是从形象上的直观命名的:有斗有拱就叫斗拱。或许是这也是建筑观念从结构逻辑向世俗表达的一种转变吧。
明清斗拱并非完全没有结构价值,它毕竟是屋面与屋身之间的过渡,斗拱抬高了屋面,自然会使建筑更显高大威严,故而民间斗拱的使用往往受到禁止。且看北京城的大小宅门四合院,是鲜有使用斗拱装饰的。但放眼全国就没不是这样了。
地方做法中的斗拱,总是有着丰富的个性和表情,它虽与官式斗拱一脉同宗,但却掩盖不了世俗美学那种强烈的冲动。首先在使用范畴上大大突破了官式建筑的剪辑,同时在形象上也大大丰富起来。比如山西的许多庙宇建筑,除了在翘头昂尖上做些文章不算,还经常在斗拱上堆叠各种装饰,让寓意吉祥的狮、象、莲花都参与到斗拱的组成中来——这些都是官式建筑所摒弃的,但在地方审美中则大受欢迎。
官工建筑体系,自然无心也无力规范这种审美情趣,况且这里还有低于匠作传习的惯性驱使。这种现象也可以称之为一种僭越吧,但建筑的文化形态总是丰富的,严肃的仪式感之外,总还需要些活泼奔放的点缀。